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98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
我这里就广义而言,而非欧洲人所指的狭义宗教。在孔子以及由他发展下来的祭祀中,是通过推自身诚敬仁爱之德,以肯定祭祀的价值。
孔子以存亡继绝的历史使命感,抢救并整理了濒临散失危险的上古文化典籍,同时,以此为教本,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教授弟子,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是罕见的。(《论语·八佾》)这里对祭祀所持态度直指祭祀者的本心,强调的是对祭祀对象的尊崇以及自身的崇敬之心,至于被祭祀之鬼神是否存在倒不是最重要的。简单地说孔子通过对《韶》《武》之乐的评论提出了一个评论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尽善尽美。在孔子心目中,上古尧舜禹之时禅让得天下,是最理想的,但到了文王偏文有志未逮,武王偏武征诛得天下,当然孔子是倾向于文的,所以这里含蓄地批评武王尽美未尽善。冯友兰说:儒家所宣传之丧礼祭礼,是诗与艺术而非宗教。
这对于其他单一型的宗教是不可想象的。孔子只不教人迷信而已,似未尝破除迷信。此觉悟可表达之于文字,然他人之了解此文字,还须自己由实践而有一觉悟。
事实正是这样,孟子内圣之道即是其仁德修养论,诸如仁也者,人也。在治理层面,应该复兴儒家礼治治国模式,并与德治、法治结合。今天儒学的复兴还应该重视城镇社区儒学。孔子推崇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是既有德行又有功业的古代圣王,是真正有盛德大业的人物,是完满地体现了内圣外王之道的人物。
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儒学 内圣外王 。蒋庆是从学术思想史上把儒学划分为政治儒学和心性儒学,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在三纲中,明明德是内圣,亲民是外王。宣帝闻之遂斥之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所谓圣王就是以这些古帝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指德才超群达于至境之古代帝王。而黄宗羲也批评理学、心学的空疏之风,进一步凸显了外王理想,他批判君主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主张天下为公,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方略。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夫常道者,包天地,通古今,无时而不然也,无地而可易也。孔子所明之道为仁道,体现的是儒家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
社会儒学以社会为本位,但并不是不关心人的内在心性修养和国家的政治运转与制度建构,它与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有密切的关系,这就是对心性儒学的滋养和对政治儒学的匡正。……公羊学把内圣外王看作是平列对等的结构关系,运用的实际上就是新儒学所提倡的‘对列之局的思维方式。
在儒学内在学术理路及出现重大偏差的情况下,几千年的儒学传统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又受到来自外部多次冲击,其中值得提及的对儒学致命影响的有三次:第一次是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制定,从法律上、政治上确立了以民主主义思想代替儒学为国家社会指导思想的方针,使儒学在两千多年来首次丧失了官方学说的垄断地位。具体地说,在在思想(理性)层面,以儒学为主体,向左吸收马克思主义,向右吸收民主自由思想,以及其他各种有益的思想,然后整合成新的思想体系。
社会儒学具有民间性、世俗性、大众性、草根性。自此以后,内圣外王就成为儒家思想的一个基本结构。荀子讲心的地方也很多,只是与孟子在理路上有明显差别。(《孟子·梁惠王下》)因此,孟子的外王,是落实在挺立内圣之本上。荀子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是以仁为基础的内圣外王之道。因此,修身作为八条目中心环节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载子贡问孔子说: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就个人方面而言,修身涉及复杂的经验学习与心智锻炼过程。
当时袁世凯利用孔子和儒学制造舆论,引起由梁启超担任撰述主任的《大中华》杂志和著名记者黄远生为代表的批评儒学,反对尊孔复古,反对袁世凯利用儒学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及回复儒学在国家社会社会中指导地位的思想论战。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
其外王之道就是其仁政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现实中圣王不再,原始儒家在理论上整合圣与王,提出完整的内圣外王之道。
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政治纷争,战乱不休,孟子的外王设计没有条件付诸实践。孟子以仁义为本,构建起以内圣外王之道为主体的思想体系。因此,本于仁,才可以内圣,才会有仁政。另外,当代新儒家不同于以往儒家的内圣直通外王,改而强调由内圣曲通开出新外王。
明明德于天下:明明德是内圣,即把圣人内在的德行加以彰明。蒙培元认为孟子的思想一是向外在的社会政治层面发展,提出了著名的‘仁政说,以期统一天下,实现儒家的理想国。
孟子对儒家的内圣外王从理论上做了充分的表达与系统的论述。熊十力先生也认为:昔吾夫子之学,内圣外王。
孔子认为为政者有德,就有了感召力、凝聚力,才可能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成为天下圣主。尽管在历史的各个不同阶段各有偏重,但从总体上说,这个传统一脉相承地传承了下来。
《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 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作了深入研究后说: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为讲‘内圣外王之道。……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经董仲舒这个巨大的加工,向来被看作‘不在时宜,好是古非今的儒学,一变而成的‘霸(黄老刑名)王(儒)道杂之,合于汉家制度的儒学了。
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总之,从内圣外王的角度来看,心性儒学是内圣之学,政治儒学与社会儒学是外王之学。
仁的终极境界是实现圣与王完美结合的圣王境界。及于国家,则此内在之觉悟中,涵摄了国家。
但在现实中圣王一分为二,所以孔子在理想上强调内圣外王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社会儒学就是民间儒学,也可称为草根儒学,就是指普通民众对儒家文化的无意识认同和践行,是日用而不知的儒学,是存在于普通百姓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风俗习气、品行操守中的儒学。
发表评论